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师书院>>读书会所>>阅览文章

折射——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折射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明熠

 

打开《静悄悄的革命》,思考着未曾思考过的问题。

一段感慨:关于教室,永远有看不尽的风景。关于教育,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也许只有看过了无数教室内的风景,讨论过了无数的话题,才能做好我们一直耿耿于怀的教育。反之,不行。

关于书:书,是一件很奇特的事物。说它奇特,是因为近几次读书,发现了它的神奇之处。当你大摇大摆捧起手机时,当你大吃大喝乐在逍遥时,你不会觉得书有多好。当你终于打算静心定神读它时,它会瞬间打消你的烦躁,慢慢将你拉拢到另一个境地,那种境地,妙,却不可言。

关于手中书:《静悄悄的革命》,起初看了它的名字,于它并无多少好感。旅行中,在日本,见识到了一个国家的规范,一个国家的秩序,让我回来,想探究一把一个国家的教育。想着没有去日本的学校看一番,那就到日本教育家的书中寻找一番吧。也许是语言翻译过来的种种原因,书中的话很简单,但是意味却不简单。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它用文字折射出教室里的一切问题,也让我透过它,看到了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甚至联想到了将来的自己。我指的是,教育中的自己。

“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当我看到这段的时候,我想到了过去的自己,我就是那些“踌躇不定、没有把握”的发言者,我是在“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一个问题的抛出,它可以引领我的思维在我的脑海里有千军万马的奔腾、千丝万缕的缠绕,然而,站起来时,我就不知道该如何挑选出最重要的一点说出。也许,想法太多,如茶壶里煮饺子——道(倒)不出。可是,茶壶里,真的有饺子,现在想想,倒不出,倒是可以打开壶盖,捞出来。

过去的自己:在教室里,我想我是这样一类学生:看起来我漠不关心周围的一切,实际,眼睛能看到的,我在认真地看,耳朵可以听到的,我在仔细地听。可让我说,或许我会退缩,继而选择沉默。但是,我不说,不代表我没有思考,我的大脑在旋转,我的内心在挣扎。我知道我这样的,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类,不是全部,却是一小部分。我一直印象深刻的一次学生时代的课堂场景,初中,一节数学课上,老师让我们说关于三角形角度概念芸芸,熟悉的公式我是记得清清楚楚,被提起来的我却捧着书,尽管书上根本没有我要说的那句话,只是紧张才捧着书,结果话说了三个字,就迎来一阵呵斥——“这么一句话都不记得,还看书,坐下!”当时那叫一个委屈,不到半分钟,老师依旧让我回答这个问题,很流利地回答出来了,迎来了一阵满意——“不是会么,怎么刚才还要看书。”

时间前进,这段话也是在说现在的自己,只是身份变了。过去,我是学生。现在,我是老师。

现在的自己:我是“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却不能理解课堂学生心理的教师。小雯,我班上一个成绩中上游的孩子。可是,她很少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尤其是在抛出阅读类的问答题时,可每次她写的作业和考的试卷上,却丝毫体现不出她的明显弊端。一次课堂上,实在想探个究竟,便提问她一个问题,小雯站起来,头低着,一声不吭,我问:“你不会吗?”她说:“我会。”我又问:“会,你为什么不说呢?不说就是不会!现在想来,当时较的那份劲,真的不应该。面对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觉得有些熟悉?这样的孩子每个班级都会存在的吧,

学生里,站起来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应该有三种:第一种,我会,我不想说。第二种,我会,可是要给我充足的时间思考。第三种,我不听,我不会,我不说。可是看完书中的分析之后,会发现,不管是哪一种,都与教师有关系,教师都有一定的责任。教师认为但凡不回答问题的,无非就是表达能力不够。书中却以一句话给了最好的回击——“最好仔细去看看课间休息时的学生,哪个学生的表现是发表能力和表现能力很欠缺呢?”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反思了:第一种,学生会,但是不愿意说,说明他不愿意与你产生共鸣,不愿意与你交流。第二种,往往是有些憋屈的,因为教师大都没有时间思考这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回答,直接给归类到了第三种学生当中去。第二种的学生是最有潜力的,也是最可怜的。需要替他们申诉的。现在想来,我的课堂里,这样的学生不止一个,女生居多,她们不愿意说话,严格说来,是不愿意在课堂上面对老师和那么多学生说话。一个问题,他们会,但是他们就不说话,你如果在考试的时候让他们在卷子上写,倒是有答案的,那么我们缺乏给他们的时间和对他们的耐心。然而,教师都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速度与激情”,根本就没有闲暇时间来照顾这些正在孕育答案的孩子们。而丝毫不追踪、不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就轻易下判断,给他们归类到不认真学习的孩子中,是不是对他们更不公平呢?

“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将来的自己:不敢把话说得太漂亮,但是,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愿意做会倾听的教师,我也要做会倾听的教师,这样,我才能有一群会倾听的学生和愿意表达的学生。我希望我的学生在我的教室里也获得幸福。

革命从学校开始,革命从课堂开始,革命不要从他人开始,革命从我自己开始。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