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是一种境界——读《心安即是归处》有感
心安是一种境界
——读《心安即是归处》有感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李根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初出城留别》一诗中写道:“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其中“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一句直抒胸臆地指出了只要内心坦然,任何地方都是归宿。确实,心安于人而言,实属难得。白居易“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是一种心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一种心安,季羡林先生遵从己心,无畏无惧,潇洒自由也是一种心安。从古至今,能做到心安都弥足珍贵,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也是书写大美人生的至高境界。
在第一章“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季羡林先生的两篇小文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他在心安背后的淡定从容和人生哲学。第一篇小文是《知足知不足》。他认为知足或者不知足要分场合,要讲限度,既要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又要分场合、分限度来争取没有得到的东西。得到东西后,要安分守己,即要学会心安,切莫再行“癞蛤蟆吃天鹅肉”之举,知足常乐最是他们的灵丹妙药。得不到的,如能合乎情理去争取,自然也是极好的,其不过也是为了寻求心安罢了。所以,他在文末写道:“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换言之,知不足的人不也是以某种方式寻求心安吗?心安,才能正己。第二篇小文《有为有不为》。他认为:“‘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应该做的事,做了为求心安。不应该做的事不做,不也是为求心安?正如,社会上的一些小善不为和小恶不断现象,认为小善构不上善,认为小恶构不上恶,一味的小善而不为,小恶而为之,还自认为心安理得,实则是大错特错。这样的心安,于心怎安?可见,想要做到心安,非领悟有为与有不为的内涵不可,非达到一定的心安境界不可。短短两篇小文,于知足与知不足中,于有为与有不为中,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智慧尽显,源于生活细节处的心安显露无疑。这方是厚重人生的智慧传承。
心安即是归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能参透者几何?能做到者又几何?做不到无妨,能心向往之,尝试为之,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毕竟,大美人生的至高境界,非心安所不行。